一、sim卡上的芯片是安全芯片么?
能用的话说明是好的,SIM剪完坏了说明剪卡器问题
二、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是什么意思?
北桥芯片(North Bridge)是主板芯片组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一般来说,芯片组的名称就是以北桥芯片的名称来命名的,例如英特尔 845E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是82845E,875P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是82875P等等。北桥芯片负责与CPU的联系并控制内存、AGP、PCI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系统的前端总线频率、内存的类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整合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北桥芯片就是主板上离CPU最近的芯片,这主要是考虑到北桥芯片与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最密切,为了提高通信性能而缩短传输距离。因为北桥芯片的数据处理量非常大,发热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北桥芯片都覆盖着散热片用来加强北桥芯片的散热,有些主板的北桥芯片还会配合风扇进行散热。因为北桥芯片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内存,而内存标准与处理器一样变化比较频繁,所以不同芯片组中北桥芯片是肯定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采用的内存技术就完全不一样,而是不同的芯片组北桥芯片间肯定在一些地方有差别。
由于已经发布的AMD K8核心的CPU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在了CPU内部,于是支持K8芯片组的北桥芯片变得简化多了,甚至还能采用单芯片芯片组结构。这也许将是一种大趋势,北桥芯片的功能会逐渐单一化,为了简化主板结构、提高主板的集成度,也许以后主流的芯片组很有可能变成南北桥合一的单芯片形式(事实上SIS老早就发布了不少单芯片芯片组)。
由于每一款芯片组产品就对应一款相应的北桥芯片,所以北桥芯片的数量非常多。针对不同的平台,目前主流的北桥芯片有以下产品(不包括较老的产品而且只对用户最多的英特尔芯片组作较详细的说明)
南桥芯片(South Bridge)是主板芯片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主板上离CPU插槽较远的下方,PCI插槽的附近,这种布局是考虑到它所连接的I/O总线较多,离处理器远一点有利于布线。相对于北桥芯片来说,其数据处理量并不算大,所以南桥芯片一般都没有覆盖散热片。南桥芯片不与处理器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同厂商各种芯片组有所不同,例如英特尔的英特尔Hub Architecture以及SIS的Multi-Threaded“妙渠”)与北桥芯片相连。
南桥芯片负责I/O总线之间的通信,如PCI总线、USB、LAN、ATA、SATA、音频控制器、键盘控制器、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这些技术一般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以不同芯片组中可能南桥芯片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北桥芯片。所以现在主板芯片组中北桥芯片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南桥芯片。例如早期英特尔不同架构的芯片组Socket 7的430TX和Slot 1的440LX其南桥芯片都采用82317AB,而近两年的芯片组845E/845G/845GE/845PE等配置都采用ICH4南桥芯片,但也能搭配ICH2南桥芯片。更有甚者,有些主板厂家生产的少数产品采用的南北桥是不同芯片组公司的产品,例如以前升技的KG7-RAID主板,北桥采用了AMD 760,南桥则是VIA 686B。
南桥芯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网卡、RAID、IEEE 1394、甚至WI-FI无线网络等等。
三、thinkpad中键没用
在鼠标选项里设置一下就可以了。中健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至于thinkpad的独到之处,见仁见智啦。我简要说说个人看法。
外形:全黑--稳重、大方,既不会过时,也好搭衣服。
做工:除了部分细节(这个要使用者细细体会)外,算是OK。
键盘:迄今为止手感最好的笔记本键盘。
指点杆(小红帽):熟悉之后比触摸板好用、易用多了。
散热:一流。当然也存在不足,比如X61的腕托。
数据保护:合金防滚架、硬盘防震技术、安全芯片。
内置软件:强大、实用。最明显的是电源管理器,能够校正电池标尺,堪称一流。数据保护、恢复软件一应俱全(集成于thinkvantage)。
屏幕:偏暗(比sony的暗太多。人家搞娱乐业的嘛)、漏光严重。看电影不太爽。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长时间的文档处理工作也不至于使眼睛过分疲劳。
价格:水货还可以。行货明摆在宰人。最近也知道降价了。
人气:thinkpad受关注程度似乎在所有本本之中排第四位(07年数据)。
无线网卡信号:为什么放在这里说呢?因为它实在是太强了。置于距离TP-link有线路由器(千万注意了,是有线!!!)大约2米处的T61,成功接收到了TP漏出来的信号(当然不用网线),并且能够上网。不知道这是否具有普遍性。商务机就该有超强的信号接收能力。
我不是在做广告啦,只因太爱thinkpad。
四、对U盘进行加密保护的方法有哪些?哪个好用?
你好,对U盘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的方法分为以下:
从软硬件来看,主要分为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
软件加密就是通过植入U盘内的软件对数据存储文件进行的加密处理方式。软件加密主要有密码加密、证书加密、光盘加密等。他的优点就是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较为经济的一种。这也是该类型使用较多的主要原因。但他的缺点就是易被别人攻击,尤其是应用层的软件加密方式,譬如加密狗等各种加密软件,这点可以到百度里查到各种版本的加密方式。可以说这类加密就是一道防护墙,一旦遭到,那整个防线基本就荡然无存,您的数据文件也就无安全之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这类加密方式在市面上更多的在系统的应用层上实现。
硬件加密就是在U盘内部重新构入一个独立的芯片,此芯片就是为硬件加密所设,因此,硬件加密U盘属芯片级硬件加密,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证通过的安全芯片实施硬件加密。这类加密有譬如,指纹、按键、刷卡等各种类型U盘。他的优点相较于软件加密方式有着更好的可靠性。但他也有着他的缺点,那就是U盘的成本较高,比较适合个人或者小范围使用,而且需要对每个U盘进行设置密码,所以用户使用友好度有所降低。并不适合企业数据产品的传播与销售。
从系统的内核层与应用层来看,可分为内核层加密、应用层加密。
如何来区分这两类呢?我们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加密处理是在电脑系统的内(内核层)还是外(应用层),如果是内,那就是属于内容层加密,如果是外,那就是应用层。请看附图对比。
内核层加密方式,密文是在电脑系统的内核级进行交换和传播的,因此会受到电脑系统的保护,除非是服务器,一般个人和单位的独立电脑是不会遭到黑客攻击的,系统有补丁及时更新,以及安全杀毒和防毒软件,所以系统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安全和可靠的。而内核级的加密文件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内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无需单独设置一个进入密码,属于透明加密范畴,用户友好度较高,数据安全性较高。此类比较适合教育、培训、出版发行、软件、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能有效的保护这类机构和企业的数字版权,杜绝盗版,有效控制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用层加密方式,密文是通过内置的软件进行交换和传播,比方说,内核层将明文传播到应用层的对应软件,对应软件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符合软件身份的人,就可以读到正确的数据文件,一旦该软件遭到攻击破坏,数据文件的保护衣就荡然无存,从而造成原始数据的泄露和盗版传播。每次进入的时候,有的需要键入密码。重复性的键入,用户的友好度较低,数据的安全性也相对较低。此类比较适合个人用户数据,不是特别敏感的数据存储。
对于个人用户就使用一般的软件加密就行了。当然如果是保密程度越高的就需要用到内核层次的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