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紫外线对灭活新冠病毒有效吗?

促天科技 2024-12-31 21:47 0 0条评论

一、紫外线对灭活新冠病毒有效吗?

当然有效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明确提到了紫外线。

二、灭活新冠疫苗和 mRNA新冠疫苗,应该打哪一种?

新冠

新冠是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

冠状病毒病 (COVID-19) 是由 SARS-CoV-2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大多数感染该病毒的人会出现轻度至中度呼吸道疾病,无需特殊治疗即可康复。但是,有些人会病得很重,需要就医。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潜在疾病的人更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疾病。任何人都可能感染 COVID-19 并在任何年龄出现病重或死亡。

预防和减缓传播的最佳方法是充分了解这种疾病以及病毒的传播方式。通过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的距离、佩戴合适的口罩、勤洗手或使用酒精类擦剂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轮到您时接种疫苗并遵循当地指导。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唱歌或呼吸时,病毒可以通过小液体颗粒从感染者的嘴或鼻子传播。这些颗粒的范围从较大的呼吸道飞沫到较小的气溶胶。练习呼吸礼仪很重要,例如弯曲肘部咳嗽,如果感觉不适,请留在家中自己隔离,直到康复。

疫苗类型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继续开发许多潜在的 COVID-19 疫苗。这些疫苗都旨在教会人体免疫系统安全识别和阻断导致 COVID-19 的病毒。

已经开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 COVID-19 潜在疫苗,包括:

  • 灭活或弱化病毒疫苗,它使用一种已灭活或弱化的病毒,因此它不会引起疾病,但仍会产生免疫反应。
  • 基于蛋白质的疫苗,它使用模拟 COVID-19 病毒的无害蛋白质片段或蛋白质壳来安全地产生免疫反应。
  • 病毒载体疫苗,它使用一种不会引起疾病的安全病毒,但可以作为产生冠状病毒蛋白以产生免疫反应的平台。
  • RNA 和 DNA 疫苗是一种尖端方法,它使用基因工程 RNA 或 DNA 来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本身可以安全地引发免疫反应。

mRNA新冠疫苗

How does an mRNA vaccine work?

mRNA充当细胞信使。储存在细胞核中的 DNA 有能制造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编码。mRNA将这种遗传信息的副本转移到细胞核外,进入细胞的细胞质,在那里它被核糖体翻译成氨基酸,然后折叠成完整的蛋白质。mRNA是一种短寿命分子,这意味着它很容易降解,并且在细胞内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通过将编码病毒刺突蛋白的合成 mRNA 注射到细胞中,mRNA 疫苗可以指导人类细胞制造病毒刺突蛋白并引发免疫反应,而无需任何人接触过病毒材料。

这些病毒刺突蛋白或抗原通常覆盖在病毒表面,并被抗体和其他免疫细胞识别,保护身体免受病毒侵害。如果一个人后来接触到病毒,抗体和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可以在病毒感染健康细胞或引起疾病之前识别和攻击病毒。

mRNA疫苗进入细胞,先产生毒刺蛋白,毒刺蛋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产生抗击新冠抗体

mRNA疫苗与传统疫苗有何不同?

传统疫苗通过给予人病毒蛋白或触发免疫反应的灭活或弱化病毒版本来发挥作用。mRNA疫苗不含病毒物质。相反,这些疫苗含有围绕一段 mRNA 的脂质或脂肪气泡,它们为细胞提供制造某种病毒蛋白的指令。

mRNA疫苗能改变你的DNA吗?

不会。mRNA 疫苗不会改变您的 DNA,因为 mRNA 没有改变 DNA 的能力。你的细胞不断地制造自己的 mRNA。疫苗中的合成 mRNA 的作用与您的细胞制造的任何其他 mRNA 一样。

FDA 批准的 mRNA 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是的。FDA 的批准过程涉及对临床试验数据的仔细审查,以独立确认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两种 mRNA 疫苗已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老年人和有医疗风险的个体;在这些试验中,30% 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背景。据报道,这两种疫苗都会导致一系列轻微的副作用,例如流感样症状,这些副作用会在一两天内消失。mRNA 疫苗不含 SARS-CoV-2 病毒,因此您无法从 mRNA 疫苗中感染 COVID-19。

mRNA疫苗是如何生产得如此迅速的?

mRNA 技术最令人兴奋的方面之一是它可以快速开发以针对特定病毒。虽然传统疫苗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创建一种针对新发现病毒的基于 mRNA 的疫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几天到几周来制造新的候选疫苗),并且主要需要了解病毒遗传密码。这大大加快了疫苗的开发。mRNA疫苗建立在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之上。例如,NHGRI(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开发核苷酸合成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允许创建合成 RNA 和 DNA。随着病毒序列的掌握,这些技术已被用于使 mRNA 疫苗迅速成为现实。

一句话,病毒发生变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针对该病毒疫苗。

参考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 (also known as BNT162b2)

三、中国新冠疫苗缘何选用灭活技术路线?为什么西方不做灭活疫苗?

我国是饱和式救援,一向也是如此。欧美则是艺高人胆大,医疗科技方面,不服不行。

先说下几种疫苗。

目前已经做成或者短时间内有机会完成的疫苗主要有三类:

  • 灭活疫苗(中国:科兴+CNBG)
  • 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中国:康希诺+军方,英国:牛津+AstraZeneca,美国:强生)
  • mRNA疫苗(美国:Moderna,美国:Pfizer + BioNTech SE)

从先进性来说: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灭活疫苗。(注意:先进性不等于疫苗的有效性)

灭活疫苗,顾名思义,就是将病毒灭活(手法一般是使用化学物质),基于此,让人体对灭活后的毒株产生免疫反应。这条技术路线的重中之重是保证病毒灭活之后的安全性,并在保证它的安全之后确保其依然具备有效性。安全性VS有效性,都要做到,如何实现呢,那就是反复试验,反复试错。这条技术路线的不先进性也就体现在这儿。虽然路线本身已经很成熟,但是既往的经验对于你制造新病毒的疫苗,其实没有太大的提速加成,因为每个病毒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你始终需要针对新病毒去分离去灭活,然后通过开展实验与试验去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案。每次制造新疫苗,都近乎从零开始。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疫苗的开发往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原因。

简单的说,灭活疫苗可以说是最稳妥且成熟的疫苗开发方式,但稳妥与成熟不等于高效,它其实是低效的。基于过往经验,研发灭活疫苗需要大量时间。这次科兴和国药用一年就开发出新冠的灭活疫苗,应该是破了纪录,也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

而接下来的两种疫苗,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与mRNA疫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放在一起说。

两种疫苗的思路是一样的,新冠入侵人体细胞,是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的ACE2结合),所以理论上只要训练人体对这种刺突蛋白产生抗体,让抗体杀死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就无法进入细胞感染人体了。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与mRNA疫苗,这两种疫苗的思路,都是通过给人体细胞指令,让部分人体细胞自发制造出刺突蛋白,其他人体细胞就会对此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在不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制造出可杀死刺突蛋白的抗体,实现对新冠病毒的免疫。

两种疫苗基本思路一致,区别在于给人体细胞下达指令的方式。mRNA病毒,顾名思义,是把制造刺突蛋白的mRNA片段直接“注入”人体细胞,在人体细胞质中直接生产刺突蛋白;而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是将制造刺突蛋白的DNA片段插入腺病毒的基因序列中,通过腺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方式,将这段DNA指令带进部分人体细胞的细胞核,DNA片段在细胞核中会先被翻译为mRNA,mRNA再回到细胞质,开始制造刺突蛋白。所以,DNA疫苗相对于mRNA疫苗,相当于是迂回了一下。

这两种疫苗的先进性,就在与“载具+基因序列”的这种思路,一旦成功,可以反复快速复用。以mRNA疫苗为例,其难点在于,如何将mRNA安全地送入人体细胞,让它开始制造蛋白质。一段mRNA序列在人体细胞外孤零零的漂泊,这是“违法”的,体内有大量酶可以消化它,细胞外mRNA还可能触发人体的免疫机制,造成炎症。诸如此类的问题,科研工作者需要想办法去解决,比如修改mRNA让免疫系统别那么敏感,比如用纳米级别的脂层包裹mRNA片段让它别那么脆弱,等等。

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将mRNA安全地送入人体细胞,这个很难。然而一旦实现了,以后再有其他类似病毒,我们只需要搞定病毒的关键基因序列,找到其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基因序列片段,把前述“载具”中的基因序列更换一下,疫苗研发就搞定了一半。而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所以,这是一种突破,是在点亮科技树,会为以后的疫苗研发节省大量的力气。而且,搞定了将mRNA送入细胞并让细胞生产特定蛋白质的这一套流程后,对治疗一些其他疾病,比如某些癌症、囊肿性纤维遗传病等等,也有很大的意义。

腺病毒载体DNA疫苗也类似,而且顾名思义,它就是用腺病毒作为“载具+基因序列”模式中的载具。它的局限性也源自于此。人体已经对大量腺病毒产生了免疫机制,这意味着大量腺病毒已经无法作为基因序列的安全载具,它们一进入人体,就会被免疫系统精准制导,灰飞烟灭。所以这次牛津采用了一种黑猩猩腺病毒作为载体,即便如此,这种目前还安全有效的载具,也仅仅是“一次性”的,未来不可复用,下次开发还需要找别的腺病毒。这也是为什么在前面的先进性比较中,mRNA疫苗优于腺病毒载体DNA疫苗的一个原因。

说清楚几种疫苗了,就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在新冠才爆发的时候,如果以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疫苗为目的,企业会怎么选呢?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积累,选择腺病毒载体DNA疫苗或者mRNA疫苗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根据过往经验,灭活疫苗虽然稳,但是基本会花10年左右的时间长度才能开发完成。不要因为我们一年搞定就认为这是常态,事实上灭活疫苗的反复失败反复试验才是常态,要找到“安全且有效”的方案,很费时间。

灭活疫苗有保障,但正常情况下费时长。mRNA与DNA相对较新,但一旦突破,能更快推出来。(而且腺病毒载体的DNA疫苗在埃博拉时已经试过一次了,也算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了)

所以我不同意有的说法,认为西方不选灭活,选择走还不成熟的技术路线,是舍近求远,有利益驱动。有没有利益驱动我们不去瞎猜测,单就“远”和“近”这个问题来讲,如果人家有一定的技术积累,那么灭活才是远,DNA疫苗以及mRNA疫苗才是近。

所以我愿意真心称之为:艺高人胆大。

整个新冠疫情中,西方唯一的亮点就是他的医疗科技,这个没什么好避讳的,人家这方面就是牛啊。

再说回我国。

第一句话也说了,我们的风格就是饱和式救援,所以能尝试的路线都尝试了,灭活是其中之一,mRNA与腺病毒载体DNA疫苗也都在搞。其中mRNA疫苗报道相对较少,由军方研究机构与民企合作,早在6月份就已经开始临床试验。虽然现在灭活已经出来了,腺细胞DNA最近在巴基斯坦开始试验,乐观地估计也临近快出来了,但是呢,mRNA还是需要继续搞下去,打通这条路,就是点亮科技树,利在未来,利在对基础科学的推动。

我国能走饱和式救援,全路线都押宝,是因为我们有国家推动,有各大国企乃至军方参与主C(康希诺的腺细胞DNA疫苗也有军方参与),可不计成本。

而西方只选择了mRNA+DNA这种相对先进的路线,是因为他们主要是私企在搞,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私企一定是根据有限资源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如果在他们眼中灭活是好的方案,自然也会选灭活。但这些英美的头部医疗企业几乎都选了mRNA或是DNA疫苗,而且还做成了,那就真的只能说,重复:艺高人胆大。

当然,西方也不是完全没有灭活疫苗。比如法国一家叫Valneva的公司就在搞新冠灭活疫苗,进展也还算可以吧。

总之,我愿意相信,西方头部医疗公司不做灭活疫苗是出于对自身技术的自信。至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灭活技术路线,答案就更简单了,因为我们选择了所有的路线。

与疫情控制方面,风景这边独好不一样,在疫苗的研发上,中国与西方都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一面。这一块,是需要两边互相学习的。

四、赋源高科的消毒液可以灭活新冠是不是真的?

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关于您提到的问题,据我所知,赋源高科旗下的ForBasic长效抗菌消毒液是可以做到灭杀新冠的,而且他们还有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报告,证明他们送检的样品可以60秒内消灭99.9%的新冠病毒,甚至在30天后对表面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悬液,进行检测依然有80%的病毒可以在60秒内被杀灭。所以可以灭活新冠病毒的确是真的。

五、各种消毒剂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时间分别是多久?

泻药 抛砖引玉 如有问题请专业人士及时纠正。

75%的酒精+2%的苯酚 擦拭 5min内灭活(不带苯酚理论上应该问题不大,带苯酚理论上具有加强渗透作用。)

10%的次氯酸钠(就是高浓度的84,84的有效氯浓度是5%~7%)喷洒 5min内灭活(低浓度的84及稀释液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这个方法来自于慕盛学的博客是适用于SARS的,本次病毒COVID-19:致病方式(受体ACE2)、传染方式(飞沫、接触、气凝胶等)、病毒存活方式(对热和紫外敏感)、病毒类别种类(均为冠状病毒 属)均与SARS近似,均属于有包膜病毒,所以可以同样处理。

其他相关答案:

防范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普通人在家里如何进行消毒?

六、新冠病毒冰冻以后化开是彻底灭活还是可以继续具有传染性?

可以继续具有传染性。

病毒对冷冻不敏感,对热敏感。56℃30min可以灭活病毒,但冰冻反而延长了其存活时间,比如零下几十上百度,可能存活个几个月大半年没问题,化开了之后依旧是活病毒。不过随着时间的延长,终究还是会死掉一些,所以是否还有传染性也取决于刚开始放了多少病毒去冻。

还有,病毒虽然对冰冻不敏感,但是对反复冻融比较敏感。多次反复冻融,病毒的滴度/感染活力会非常明显地下降,可能是数量级地下降,但最后还是否具有感染性仍旧取决于冻融的次数、间隔以及最初的量。

七、新冠疫苗研制的难度主要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灭活后的新冠病毒注射进人体?

有一些勇士可能会直接注射新冠病毒,测试疫苗效果,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临床试验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一开始是没有火的。

泰坦巨神的后代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偷取天火送给了人类。从此,人类从火中获得了温暖和光明,但是盗火这一举措惹怒了万神之王宙斯,宙斯便将普罗米修斯捆绑在高加索山的万丈悬崖上,进行日复一日的惩罚。

后来,人们就常常用普罗米修斯,比喻那些为了成全众人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勇士。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事情,也关乎勇气,关乎疫情肆虐之下人类的未来。

渴望疫苗的解药

我们先看看今天的疫情情况。

丁香园 丁香医生疫情地图

截至 6月 3 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已经超过 600万例,死亡超过 37 万,疫情形势仍然很严峻。

一个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初步控制疫情可以靠国家的严格隔离和做好个人的卫生工作,但从长远来看,人类依然迫切需要依靠新冠疫苗。

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免疫」,从而遏制病毒扩散。

然而,疫苗研发往往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下图通常情况下的疫苗研发进展。和药物一样,疫苗不是实验室里研究出来、就能直接上市给人用的,现在所有国家的疫苗在上市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过程

临床试验,先后分为 I 期、II 期和 III 期。

I 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疫苗的安全性,确定人体对不同剂量的耐受情况。志愿者的规模较小,一般不超过 100 人。但是I期临床试验也是最快的,通常 3 个月无毒副作用,便可进入 II 期。

II 期临床试验则会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进一步确认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志愿者的规模一般是几百人,这一步大概需要 3~6 个月时间。在 II 期临床试验结束时,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剂量基本可以确定。

真正确定有效性、也是最为漫长的一步,就是 III 期临床试验。III 期临床试验通常需要招募几千上万名志愿者,耗时一年甚至是数年以上。

因此为何我们很难在今年看到疫苗上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标准的 III 期临床耗时非常长。

早在 2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在公开声明中表示,现在距离一款新冠疫苗成功问世大概还需要 18 个月甚至更久。

人体挑战试验开启

然而,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并非所有人能等待下去,目前全球每天都有几千人死于新冠肺炎。

疫苗早一天上市,也许我们就能多挽回数千条生命。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世界的一些勇士们,做出了可能是最危险的一个决定。

他们志愿报名参加一项计划,叫做「1 Day Sooner」(再早一天)。

1 Day Sooner 所做的是征集人体挑战试验(Human Challenge Trials, HCT)的志愿者。最终入选 HCT 的志愿者在接受疫苗注射后,会直接接受注射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效率。

1 Day Sooner 官网截图

通常来说,绝大多数疫苗的 III 期临床试验,都不会在接种疫苗的志愿者身上直接接种病原体(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因为这样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我们举两个例子,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真正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主要是宫颈癌。因为大多数宫颈癌都和 HPV 感染密切相关,因此阻断 HPV 几种高危亚型的感染,就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可能。

而 HPV 疫苗临床试验的有效性评价终点指标通常有两个,一些国家采取的是接种者发生癌症或者出现宫颈上皮内 2 级以上瘤变,另外更多的国家采取的是 HPV 持续感染。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在接种了疫苗的志愿者身上直接注射 HPV。

再比如说埃博拉疫苗。

2015 年,美国疾控中心和塞拉利昂(西非国家,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联合开展了疫苗的 III 期临床试验,这项试验将从塞拉利昂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中招募 6000 名志愿者,为他们接种埃博拉疫苗,然后对比他们与当地未接种者的患病比例,以评估该疫苗的有效性。

所以你可以看到,无论是 HPV 疫苗还是埃博拉疫苗,在临床试验中都不会直接给志愿者接种病毒。

然而新冠病毒不一样,人类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对手。

  • 它和流感病毒一样都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但是它的病死率却比流感高得多;
  • 它和丙肝病毒一样都是 RNA 病毒,但丙肝已有治愈率超过 95% 的特效药而它却没有(短期之内估计也不会有);
  • 它和 SARS 病毒一样都是冠状病毒,但是它却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导致隐秘传播的出现;
  • 它和埃博拉一样都引发了 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它在短短几个月内的感染者数量已经百倍于埃博拉出血热一年的数量。

进入 21 世纪后,人类从来没有被一种病毒打的如此狼狈,人类也从来没有对一种疫苗如此渴望。

所有人都希望疫苗能早日出来;为了让疫苗早日出来,我们就需要采取特别的方法;而采取特别的方法,就要有人有勇气站出来。

1 Day Sooner,再早一天

「1 Day Sooner」的初衷,就是希望疫苗早日出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哪怕是如它的名字翻译(再早一天),也可能会挽回这个世界七千多条生命。

1 Day Sooner 官网截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试验并非现在就给志愿者接种疫苗并接种病毒,因为根据规定,只有某种新冠疫苗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后,才会启动 HCT。

传统的 III 期临床试验之所以耗时很长,因为它主要观察接种者在未来漫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否会降低自然感染的风险,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 HCT 之所以能大大所短时间,因为它用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了测试——直接接种病毒。

这种做法当然是最快的,可以迅速排除那些无效的疫苗,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疫苗无效,志愿者就很可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发病。

HCT 于全人类来说是一件幸事,于这些勇士来说,则有一定的概率会是万丈深渊。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伦理?

事实上在一个月前(5 月 10 日),WHO 已经针对新冠病毒疫苗的 HCT 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WHO 表示在道义上支持 HCT,并提出一些伦理上可接受的关键标准。

WHO 认为,精心设计的 HCT 不仅可以加速新冠疫苗的研发,还可以使最终广泛接种的疫苗可能更加有效。(Well designed challenge studies might thus not only accelerate COVID-19 vaccine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the vaccines ultimately deployed are more effective)

无论是 WHO、1 Day Sooner 的组织者还是报名参与的志愿者,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疫苗无效,死亡风险有多高?

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一直处于变化当中。

在 3 月初,WHO 认为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约为 3.4%。但后来,学界普遍认为这个指标是被高估的,因为我们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比预先认为的多得多,也就是说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被列入确诊患者之列,分母小了,数值就会偏高。

根据后来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学》上的一项研究,将那些可能未被检测到的轻症案例计入后,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率约为 0.66%。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跟年龄密切相关。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中国大陆和美国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布,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75 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都远高于年轻人。而在 30 岁以下的人群当中,死亡率只有万分之三,风险还是非常低的。

新冠肺炎不同年龄段病死率(美国)
新冠肺炎不同年龄段病死率(中国)

因此,在 1 Day Sooner 的规划当中,最终入选的志愿者可能会限制年龄在 20~45 岁之间并且没有潜在健康风险的人。

当然,即便年轻人的死亡率只有万分之三,那也绝对不是零,对于 45 岁以下的感染者而言,有大约 18% 需要住院治疗,还有 3% 可能会进 ICU。至于新冠肺炎是否会对肺或者其他脏器造成永久性损害,我们尚不清楚。

和大多数临床试验一样,志愿者会获得一定的补偿,比如交通费、营养费等,但是想通过参加临床试验赚钱就属于异想天开了。即便风险再低,这仍然是一项危险的挑战。

也许你会想,有哪个傻瓜会冒这些风险当小白鼠呢?

那我要告诉你一个数字。截至5月18日,1 Day Sooner 在全球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 22694 人。

准确来说,这是 22694 名勇士。

1 Day Sooner 官网截图

当代普罗米修斯

让我们回到 1796 年的那个夏天。

一名叫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的英国小男孩接受了一项非常冒险的实验。他的胳膊上被医生划了道小口子,然后医生将牛痘脓包中的液体注入詹姆斯的伤口中。

这个牛痘脓包的脓液,来自于乡村里的挤奶女工。牛痘来自于牛的乳房,挤奶工在挤奶过程中会感染牛痘病毒,然后手上出现类似天花的症状,但是牛痘的症状比天花轻微得多。

给詹姆斯接种牛痘爱德华·詹纳医生(Edward Jenner),他也被认为是免疫学之父

根据医生的详细记载,到了第 7 天的时候,詹姆斯小朋友抱怨腋窝不舒服;第 9 天,他感到有些冷,食欲不振,另外还有一点头疼;而到了第 10 天,詹姆斯完全康复了。

然而这个试验还没有完,医生做这个试验的最主要目的,是想看詹姆斯是否对天花免疫。几个星期后的 7 月 1 日,医生将天花脓液注入了詹姆斯的身体,然而如预想的那样,詹姆斯并没有被天花感染。

天花(牛痘)疫苗——人类的第一支疫苗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纵观人类疫苗史,其实有众多的疫苗都采用过 HCT 的方式,流感疫苗、伤寒疫苗和登革热疫苗等的临床试验都曾经在人体上直接接种病原体。

不仅仅是疫苗,为了医学研究而甘愿献身的勇士太多了。

第一个在自己身上插入心脏导管、打开现代心脏病学的 Werner Forssmann 医生,第一个在自己眼睛里接种衣原体、证实沙眼罪魁祸首的汤飞凡教授,第一个吞服幽门螺旋杆菌、证实它是造成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病因的 Barry Marshall 教授……

这样的例子,在医学史上数不胜数。

汤飞凡,1897~1958,1955 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他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第一支天花疫苗问世后两个世纪,1980 年 5 月,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告全世界人民永久摆脱了天花病毒,人类消灭了这个困扰三千年的问题。

而在宣布消灭天花病毒 40 周年后的今天,另外一个恶魔——新冠病毒——又卷土杀来,这也许又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世界正在被疫情肆虐,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勇士。他们或是向人们发出预警,或是奋斗在临床一线,或是在接种疫苗后直面病毒感染。

他们是当代普罗米修斯。

向勇士致敬。

**********************

原文发表于丁香园公众号

他们将直接注射新冠病毒,测试疫苗效果:这可能是最危险的临床试验

八、为什么欧美不做新冠灭活疫苗?

这里只说欧美为什么不做新冠灭活疫苗。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这里不谈「为什么我们要做新冠灭活疫苗」,也不谈论「为什么欧美要做XXX疫苗」。

这就好比你想买辆车上下班用,还能接孩子上学带老婆逛超市。你预算20万,最后你买了个凯美瑞,完了你同事里有俩人,一个问你「你为啥不买个宾利」,另一个问你「你为啥不学我买个十万块钱的众泰」。

你会不会觉得这俩人脑子有泡。

一个国家做/不做某种疫苗的原因,归根到底就两个,一个是理论上的优劣分析,另一个是产能上的可行性。

先说第二个——产能,这是欧美不做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疫情全球爆发的情况下,你搞出一种效果奇佳副作用巨少价格特便宜能在零下到零上一百度保存的疫苗,但是大规模量产困难一个月只能生产一百支,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灭活疫苗需要将所有病毒进行灭活处理,病毒的培养、灭活以及检验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并且处理病毒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意味着在疫情大规模爆发、需要广泛甚至全民接种的时候,灭活疫苗的生产速度可能会是短板。

欧美并非没有能力做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美国所有类型疫苗中种类最多的,从流感、乙脑、脑膜炎到狂犬病毒,全都有灭活疫苗。

但是这些常规传染病疫苗每年需要的数量是可预测的。而新冠疫苗不是。

欧美在快速扩张灭活疫苗的产能方面是短板。所以为什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当中,基本上只有中国和印度在做,因为这两个国家有欧美所没有的优势,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印度是世界最大疫苗生产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疫苗60%都是印度提供的。

但是,产能并非最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灭活疫苗本身的特性。

很多人看待问题总是喜欢开上帝视角,站在2021年谈论2020年初的决定。实际上当你身处2020年初最困难的时候,你放眼望去,你只会看到17年前发生的一切。

我们最初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是传承当年对SARS病毒的认识;

我们最初对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必然要参考当年SARS疫苗的研发。

而过去十几年,各国在对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上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一块会比较复杂一些。

SARS灭活疫苗的原理本身很简单,就是将整个SARS病毒灭活(比如用甲醛、紫外线或者β-丙内酯处理)后打进人体,然后灭活病毒诱导出高浓度的中和抗体,有效阻止SARS病毒入侵,因为疫苗中的病毒是死的,所以不会造成人体感染。

基本上所有的灭活疫苗都是这个原理,灭活疫苗的工艺也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

SARS病毒通过刺突蛋白的RBD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SARS病毒打开了进入宿主的通道。疫苗的研究结果显示,RBD是SARS病毒S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它可以诱导有效的中和抗体来阻止SARS病毒进入,这一点在兔子和小鼠的试验中得到了证实。

SARS灭活疫苗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灭活这个过程导致免疫原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灭活疫苗通常都要比同类型的减毒活疫苗多打几针的原因,因为只打一针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

但是,这严格来说不算问题,因为大家都能想得到。而在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就发现了SARS灭活疫苗一些更复杂的问题。

我举两个栗子。

1.小鼠在接种了SARS灭活疫苗后出现了肺部病变,这个病变基于Th2偏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我简单说一下Th1和Th2,这段涉及免疫学的内容,我已做了简化,不看也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Th(辅助性T细胞)1和2可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

Th1分泌γ-干扰素(γ-IFN)和白细胞介素2(IL-2)等,介导细胞免疫,用于抵御【细胞内】病原体(比如细菌和病毒);

Th2分泌IL-4和IL-5等,介导体液免疫,用于抵御【细胞外】病原体(比如寄生虫)。

Th1/Th2平衡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平衡,比如女性在怀孕过程中免疫应答向 Th2偏倚,这是维持同种异体耐受的核心,保护胚胎免遭妈妈免疫系统排斥,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胎儿的发育。

如果在免疫后建立Th2型应答,则可以预防Th1型应答,因为这两者是拮抗作用,Th2偏倚可能加重感染。

2. 除S蛋白外,冠状病毒还包含其他蛋白,而这些蛋白可能会诱发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加剧某些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理。

有些人说灭活疫苗不怕突变,因为它会产生的抗体种类更多,这是错误的。真正能起到抵抗SARS病毒入侵作用的就是S蛋白的RBD中和抗体,其他蛋白的非中和抗体并没有太多作用,反倒是可能引起人体其他的不良免疫反应,比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引发的一些问题。

甚至,S蛋白的其他结构域也会引起非中和抗体。这里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猫传腹病毒(FIPV)。

FIPV也是一种冠状病毒,我之前在写猫传腹治疗的时候有详细说过。FIPV的S蛋白诱导被感染的动物产生抗体,但在病毒攻击后,这些抗体并不会中和FIP病毒,而是增强感染。

诱导非中和抗体,可能会导致感染的加重而不是保护。

所以,根据当年SARS疫苗的种种研究,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基于S蛋白RBD开发的疫苗,可能是预防SARS最有效和最安全的疫苗之一,而不是基于整个SARS病毒。

这,才是在新冠疫苗研发之初,欧美对灭活疫苗持谨慎态度的最重要原因。

************************

我的疫苗相关回答

辉瑞疫苗

辉瑞宣布疫苗对90%新冠病毒有效,资本市场巨幅波动,是操纵市场的表现吗?这会是第一个上市新冠疫苗吗?

俄罗斯疫苗

俄卫生部长称俄罗斯准备 10 月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你怎么看?

moderna疫苗

如何看待摩德纳(Moderna)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高达94.5%?

科兴疫苗

巴西政府因「不良反应」暂停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但外媒称巴西新冠疫苗志愿者死因系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科兴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

土耳其宣布中国科兴疫苗安全有效,有效率 91.25%,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国药疫苗

如何看待国药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有效率 86%,中、重度感染预防有效性达100%?

国药疫苗免费接种

国家卫健委称新冠疫苗为全民免费提供,这一成本会有多大?你想去打疫苗吗?

牛津疫苗

如何看待牛津大学新冠疫苗有效率达70.4%,接种两剂可达90%,跟辉瑞和Moderna相比差距如何?

牛津疫苗暂停试验

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暂停,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疫苗与面瘫

如何看待四名辉瑞疫苗志愿者出现面瘫,会对后续的接种产生影响吗?

注射疫苗后晕倒

如何评价美国护士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是疫苗的不良反应吗?影响大吗?

灭活疫苗相关

国外为什么没有灭活新冠疫苗进入三期临床实验?

传统疫苗vs腺病毒疫苗vs灭活疫苗

传统疫苗、腺疫苗、mrna疫苗哪个希望更大?

疫苗价格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 12 月底上市,两针不到 1000 元,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吗?

疫苗佐剂

如何评价美国护士称辉瑞疫苗不良反应极大?

疫苗的超低温保存问题

美国莫德纳称其新冠疫苗有效率 94.5%,将向美国申请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权,这一阶段研究意味着什么?

病毒变异对疫苗的影响

英国爆发的新冠病毒N501Y突变对现有疫苗的效果有无影响?

疫苗两针一起打

新冠疫苗未上市,为什么公司通知我打疫苗,能打吗?

疫苗间隔14天

新冠疫苗一天接种两针和间隔14天打两针的有何区别?

流感疫苗与格林巴利综合征

如何看待「美国 CDC 称最早10月底前分发新冠疫苗」?

印度疫苗产能

如何看待9月26日莫迪承诺向全球提供印度疫苗生产力?

辉瑞CEO卖股票

你乎有一帮人吧,你单纯讨论个医学问题,…

九、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

在啤酒酿造过程中,我们常听到的一个术语就是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这两种啤酒在生产工艺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口感。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

灭活啤酒

灭活啤酒是指经过高温加热处理后,细菌和酵母基本被杀灭,失去活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啤酒的保存期,避免因微生物感染而导致啤酒变质。在灭活啤酒中,通常会使用高温煮沸的方法来进行灭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确保了啤酒的稳定性和长久的保存期,在市场上占据着大部分份额。

一般来说,灭活啤酒的口感更稳定,泡沫绵密持久,味道清爽干净。由于灭活啤酒中的微生物基本被杀死,所以更适合长时间保存和冷藏。不过,一些啤酒爱好者认为灭活啤酒缺乏一些生啤酒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不灭活啤酒

与灭活啤酒相对的是不灭活啤酒,也被称为生啤酒。不灭活啤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啤酒中的微生物并未完全被杀灭,仍保持一定的活性。这使得不灭活啤酒相比灭活啤酒,口感更加复杂丰富,带有更多的酵母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风味。

不灭活啤酒通常不经过高温煮沸处理,因此保存期相对灭活啤酒较短。在生啤酒中,酵母和微生物仍然保持活跃状态,这也给啤酒带来了更多变化和可能性。一些啤酒爱好者喜欢生啤酒的独特口感和复杂性,认为这是啤酒的精华所在。

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的选择

在选择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来决定。喜欢口感清爽稳定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灭活啤酒,而追求风味复杂性和发酵风味的消费者则更喜欢不灭活啤酒。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灭活啤酒由于保留了大部分活性的微生物,相对灭活啤酒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保存期也较短。因此,如果购买不灭活啤酒,建议尽快饮用以确保啤酒的口感和质量。

结语

总的来说,灭活啤酒和不灭活啤酒各有各的优点和特点。灭活啤酒适合喜欢稳定口感和长时间保存的消费者,而不灭活啤酒则适合追求更多口味变化和复杂性的啤酒爱好者。不同的选择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体验,也为啤酒市场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十、新冠病毒纳米技术

新冠病毒纳米技术的革命正在推动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疗诊断、药物传输、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抗击新冠病毒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技术在病毒筛查和检测中的应用

新冠病毒的爆发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快速筛查和检测的重要性。纳米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科学家们设计出了高灵敏度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

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通常利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和放大效应,实现对新冠病毒的高效筛查。例如,可以通过将特定抗体修饰在纳米颗粒表面,使其与新冠病毒的相关蛋白结合,从而实现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利用纳米传感器、纳米量表和纳米流体控制等技术,对新冠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这些纳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新冠病毒的检测效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纳米技术在病毒治疗和药物传输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病毒治疗和药物传输方面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新冠病毒的治疗,纳米技术可以通过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感染部位。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并实现靶向输送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强药物的生物活性,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例如粒径、形状和表面性质等,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传输,为新冠病毒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纳米技术在新冠疫苗研发中的作用

新冠疫苗的研发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纳米技术在疫苗研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研制出安全高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应用纳米技术,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系列纳米颗粒载体来传递新冠病毒的抗原,实现对免疫系统的刺激。这些纳米颗粒载体可以提高抗原的稳定性、抗原的特异性,从而增强免疫效果。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疫苗的传输途径和给药方式,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例如,纳米颗粒疫苗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口服等途径进行给药,从而实现口服疫苗的便捷性和免疫效果的提高。

结语

纳米技术给与新冠病毒抗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借助纳米技术,在新冠病毒筛查与检测、病毒治疗与药物传输以及新冠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纳米技术在新冠病毒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生产成本等问题。未来,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纳米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为新冠病毒的防控提供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