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有知道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的么?怎么样

促天科技 2025-04-26 10:18 0 0条评论

一、有知道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的么?怎么样

教育部级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跨学科综合实验室,主要从事应用于未来光电信息与能源等领域的纳米功能材料的基础及工业化应用研究,利用纳米科技实现对材料能源资源的高效能转化和利用,为中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实验室成立于1986年,2003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是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2012年)、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河南省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河南省高效照明与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2015年)、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培育基地(2015年)。目前有固定研究人员40余人,是教育部创新团队。

多年来,实验室围绕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光电信息行业对高效能材料及能源的迫切需求,开展了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构筑、表面界面光电子转移特性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纳米光电器件、量子点发光显示以及高效薄膜光伏电池等应用技术研发。先后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课题60余项,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100余项。在ACS Nano,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t. Mater., Nano Lett., Appl. Phys. Let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SCI论文6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部分成果已实现工业化转化。

二、江西理工大学考研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材料科学系成立于 1982 年,由来自化学系、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组成。本系现有材料物理 , 材料化学和 物理 电子学等三个教研室。本科教育设 材料物理 、 材料化学 和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三个专业,每年招收近百名学生。研究生教育设有 材料物理与化学 和 物理电子学 两个博士点以及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物理电子学 、 材料学 和“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等四个硕士点,还有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招收“材料工程”的工程硕士。

全系共有教职工 85 人,其中有 17 位教授 (12 位博士生导师 ) 、 24 位副教授及高工, 20 位从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此系拥有: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 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中心、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纳米技术发展中心四个科研机构, 拥有 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设备 如 SIMS 、 TOF-SIMS 、 FIB 、 XPS 、 TEM 、 SEM 、 SAM 、 STM 、 IC 、 AAS 、 LC 和 FTIR 等,并且还在进一步更新完善中。本系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 塑料电子学和纳米电子器件的研究、电子材料和集成电路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光子学、新型涂料的开发、功能薄膜材料与特种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高性能工程塑料和液晶材料、锂离子电 池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材料失效分析与评估。

在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本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各类省部级科技项目,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奖项。

本系的学科建设注重基础和应用结合,科研与产业联系,和国内外很多著名学校、企业如: Motorola 、 Intel 、 Georg.Tech. 、 Maryland U 、 Ford 、 Phillip 、三星、 松下、朗讯、宏力、贝岭等都有良好的合作 关系 ,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 学生毕业后,部分人在国外继续深造,部分人进入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还有许多人进入公司 ( 包括国际大公司 ) 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同时,本系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科研、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培养氛围,学生特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多次受到共青团中央及上海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也开了一个材料化学专业,此专业设了没几年,客观得说中南的强项不在这里。

不过,为了建好此专业,中南招募了一些很有能力的老师,3位从美国归国的博士,其中一位更是在natural上发表过文章。

个人觉得考研专业排名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校的名气及导师。当然,如果你想出国继续深造,可能要考虑多点啦!

三、大连理工怎么样啊?有什么强势学科

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 1 个国家干部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 -- 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设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3 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管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6 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 CAE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 2 个国家培训中心(中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培训中心、大连 ITU互联网培训中心), 3 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生物与环境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水利学实验中心), 6 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4 个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2 个研究基地(辽宁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基地), 13 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3 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 CAE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大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 个市级研发机构, 2 个校企合作研究院(沈鼔-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 4 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的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础力学实验中心), 69 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 73 个研究所。 2001 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27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51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