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手机发展趋势?
魔幻的2020年终于走完,期待已久的2021年如期而至。回顾2020,疫情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更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复杂变迁,自主可控、贸易保护主义、去全球化成为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政策和资本持续加持,线上办公/教育、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应用落地开花。在2021年到来之际,特推出【2020-2021年度专题】,围绕热点话题、热门技术和应用、重大事件等多维度梳理,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参考镜鉴。
2021年已经来临,想必大家都比较期待今年的智能手机大战了,关于今年的智能手机发展趋势,我们也进行了预测,具体有以下几个。
一、2K屏幕即将普及
熟悉智能手机的消费者都知道,手机屏幕的分辨率停留在1080P阶段已经有五六年了,虽然有三星的Galaxy S系列/Note系列上2K分辨率、索尼的XperiaZ系列上4K分辨率,但是1080P手机屏幕的分辨率依旧是市场的主流。
阻碍手机屏幕上2K分辨率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成本高,集微拆评关于vivo X50 Pro的BOM表显示,1080P的三星AMOLED成本为55美元,而Counterpoint关于Galaxy Note 20 Ultra的硬件成本研究报告显示,2K的三星AMOLED成本为91.5美元,二者一对比可知,2K屏幕的成本要比1080P的高。
接下来是功耗高,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经在微博上发文吐槽2K屏功耗高,余承东认为2K屏功耗高,缩短续航,影响用户体验,普通人也很难分清2K与1080P的差异,小米公司 Redmi产品总监王腾也发表了类似的微博。
随着搭载2K屏幕的小米11发,1080P分辨率的屏幕也将逐渐推出历史舞台。众所周知,小米对于技术特性的要求很严格,不到可以商用的程度,不会用在手机上,因此在网友之间有“小米用就表示该技术特性已经成熟”的说法。连保守的小米都上2K屏了,这就意味着2K屏真的成熟了,普及在望了。
二、长焦微距镜头成为潮流
手机的摄像头经历过比拼像素、大底之后,又进入到了比拼可玩性的阶段。Redmi K30 Pro标配的长焦微距镜头,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它可以在相同距离下拍下放大两倍的画面,官方在发布会中称其效犹如显微镜一般可拍出清晰且震撼的物体细节。不少人用长焦微距镜头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小米11上,长焦微距镜头得到了保留,官方也时不时放出由长焦微距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有趣的是,小米带头使用的长焦微距镜头将在2021年成为一种潮流,被诸多手机厂商采用。据知名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 透露,今年很多中高端手机甚至骁龙888平台旗舰机都会上长焦微距镜头。
三、屏下摄像头初次应用到旗舰机上
2020年中兴A20全球首发屏下摄像头,从此屏下摄像头从实验室走向了普通消费者。让人遗憾的是,搭载屏下摄像头的产品在2020年,只有中兴一家,且被用在了中端机身上,加上中兴营销能力有待提高,使得屏下摄像头没有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考虑到小米、OPPO等巨头展示过自家的屏下摄像头方案,能够实现显示效果和自拍表现的平衡,商用值得期待,小米CEO雷军曾发微博表示,小米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达到可量产水平,预计在2021年量产。假如进展顺利的话,按照小米堆料狂魔的性格,屏下摄像头十有八九会被用在旗舰机上。
四、折叠屏手机售价变亲民
折叠屏手机由于其技术难度高,加上推出产品的厂商少,使得其价格一直都是高高在上(最便宜的折叠屏手机,柔宇FlexPai 2发售价也高达9688元),甚至价格被越炒越高。回收宝曾发布报告称,在2020年发布的手机中,华为的折叠屏手机Mate Xs成为“年度最佳理财产品”,它的8+512GB版本发售价为16999元,发售一个月时新机批发价为23700元,升值率高达39.42%。
时间进入到2021年,折叠屏手机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知名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 透露,2021年的内折叠屏手机会大爆发,其中小米也会推出相关的产品。可以预见折叠屏手机在今年会百花齐放,价格自然也会随着市场竞争而亲民起来。
五、超声波屏幕指纹被广泛应用
印象里光学屏幕指纹与超声波屏幕指纹的登场时间相近,前者价格便宜,技术成熟,后者成本高,结构复杂,这导致了二者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天差地别,光学屏幕指纹被智能手机厂商广泛采用,不知道更新到多少代了,超声波屏幕指纹只有三星等少数厂商使用。
作为超声波屏幕指纹的领头羊,高通应该不会坐视光学屏幕指纹越做越强。所以推测高通在跟手机厂商合作的过程中,捆绑超声波屏幕指纹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在2020年就有媒体报道称,高通和京东方达成合作,将会把高通研发的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传感器引入到京东方的柔性OLED屏幕当中。这样能够为OEM厂商简化供应链,智能手机厂商能够有效地减少物料成本支出以及研发费用支出。
因此,2021年我们可能会见到越来越多的手机搭载超声波屏幕指纹。
六、双线性马达成为趋势
在2020年发布的联想拯救者电竞手机Pro上,双线性马达第一次被用上,它能够模拟140多种震动效果与60余种音效震动!能够让游戏爱好者感知爆炸方位与子弹方向,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对于双线性马达,联想中国区手机业务部总经理陈劲曾预测,它可能会成为真正游戏手机的标配!
陈劲的预测,在iQOO7上实现了。虽然官方没说双线性马达,但是双压感敏捷触控的卖点实际上就用了双线性马达。
iQOO作为中国市场TOP7的手机厂商都用上了双线性马达,这也就暗示着双线性马达将成为2021年智能手机必备的一项特性,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预计其他手机厂商也会跟进。
此外,像WiFi6增强版等特性也将出现在大对数智能手机上,至于微云台等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还是会成为少数手机厂商的产品特色。
二、AI人工智能未来趋势?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以更强大、更复杂的算法来实现更好的性能。
2. 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更好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实现更高的可扩展性。
3. 面向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支持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和文本分析。
4. 机器视觉和机器听觉的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物体识别、场景理解和语音识别等任务。
5. 混合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区块链、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将推动新兴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6. 实用性和普及性的进一步提高,更多重要行业和商业应用领域将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三、ai人工智能的趋势?
根据《2021中国人工智能大趋势及大事件洞察报告》,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方面,主要是AI芯片市场、大数据服务市场提高。以自主为中心的云生态建设,制定标准实现大数据交流共享,大数据产业信息安全。
技术层方面,智能人脸识别行业、智能语音识别行业提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将相互融合。应用层方面,中国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客服、智能农业市场规模均将迎来持续的增长。汽车/组装、金融服务、电信等高科技领域,其次是物流、零售、媒体等行业也在应用。
四、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模型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应用。
2. 自动化:自动化进程将持续加快。由AI提供支持的自动化软件和系统可以自动执行许多常规任务,从而加快生产流程,并提高效率和精度。
3. 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将会出现更精确和自然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人机交互更加容易和普及。
4. 边缘计算:越来越多的设备将拥有处理数据的能力,并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更加实时和高效的决策和操作。
5. 数据隐私保护:对于如何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将会引领新的技术研究和解决方案。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也将成为维护市场信任和可持续性的一项挑战。
五、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趋势?
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是很好。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离触顶已经不远了。智能手机2008年刚刚兴起那一会儿,我们想的是可以把机身做得薄一些,软件多一些,价格便宜一些;2014年千元机竞争打响之后,我们想的是能够拍照好一点,性能好一点,屏幕大一点。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而且很快就会触顶。
六、人工智能未来就业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就业趋势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许多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取代,比如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人、银行柜员等职业。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人工智能伦理师等新兴职业将会迎来更多的需求。
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具竞争力,他们不仅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还能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创新和发展。然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部分劳动者可能难以跟上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困难;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得求职者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了适应未来的就业趋势,求职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挑战。
七、人工智能的前景和趋势?
人工智能(AI)的前景和趋势非常广阔和多样化。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前景和趋势:
1. 智能助手和机器人:AI技术在智能助手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智能家居助手(如亚马逊的Alexa和苹果的Siri)、社交媒体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
2.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AI的核心技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训练模型来识别模式和进行预测。这些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包括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
3. 自然语言处理:AI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包括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智能客服等。随着语言处理模型的不断改进和数据训练的增加,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也在不断提高。
4.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AI技术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AI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做出更准确和智能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5. 行业应用: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金融、医疗、零售和制造等。例如,AI可以用于金融风险评估、医疗诊断和预测销售趋势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案例的不断增加,更多行业将会采用AI技术来改进业务流程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总体而言,AI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我们可以预见AI将在未来的各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也需要注意AI技术在伦理、安全和隐私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确保AI的良性发展和应用。
八、人工智能手机怎么设置?
首先打开OPPO语音助手,然后点击设置功能,然后选择指定回答设置选项,然后输入你想要的指定回答,这样就设置成功了
九、ai人工智能的前景及趋势?
人工智能(AI)的前景和趋势非常广阔和多样化。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前景和趋势:
1. 智能助手和机器人:AI技术在智能助手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智能家居助手(如亚马逊的Alexa和苹果的Siri)、社交媒体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
2.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AI的核心技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训练模型来识别模式和进行预测。这些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包括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
3. 自然语言处理:AI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包括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智能客服等。随着语言处理模型的不断改进和数据训练的增加,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也在不断提高。
4.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AI技术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AI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做出更准确和智能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5. 行业应用: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金融、医疗、零售和制造等。例如,AI可以用于金融风险评估、医疗诊断和预测销售趋势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案例的不断增加,更多行业将会采用AI技术来改进业务流程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总体而言,AI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我们可以预见AI将在未来的各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也需要注意AI技术在伦理、安全和隐私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确保AI的良性发展和应用。
十、人工智能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详密的调研,立足于新量产技术、应用规模显著提升技术、突破性技术三个技术方向,在本次年会上,汽车工程学会重磅发布了2022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十大技术趋势。
1、100TOPS以上车规级计算芯片即将实现量产装车。
大算力的车规级计算芯片将是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大脑”的核心部件;预计2022年自主车规级计算芯片的单芯片算力可超过100TOPS,并将在多款车型量产前装应用,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落地提供算力基础。
2、第三代半导体电机控制器将实现多车企量产应用。
第三代半导体的电机控制器是保障电驱系统实现高效化、高速化、高密度化的关键部件。预计到2022年多家整车企业将量产应用第三代半导体电机控制器,规模预计达到60万台。
3、安全性技术提升推动300Wh/kg高比能动力电池实现装车应用。
高比能动力电池是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是高比能动力电池装车应用的前提。预计到2022年随着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的提升,300Wh/kg的动力电池将率先在高端车型配套装载。
4、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商用车领域多场景应用。
寿命是燃料电池系统实现长途重载领域应用的基本要求;预计在2022年,在燃料电池示范政策推动下,寿命超过10000小时的燃料电池系统将在物流、长途运输、码头、矿山、长途客运等长途重载领域的多场景应用。
5、基于专用平台的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5%。
纯电动专用平台采用“滑板式”设计有利于动力电池、车身、底盘一体化集成设计。预计到2022年,自主品牌将广泛采用纯电动专用平台,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或将超过65%。
6、国产高性能纯电动车将更多采用800V电压平台。
核心电动化部件突破了800V高压,可提升整车效率,配合大功率充电技术可实现极速充电。2022年,比亚迪、东风岚图、长安、广汽等有望能推出800V高压平台高性能量产车型。
7、智能热管理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适应性。
智能热管理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突破低温环境下使用的关键技术。预计2022年,该技术将支撑新能源汽车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的应用。
8、域控制器将实现由单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态过渡技术的突破。
域控制器本身是实现整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核心载体。2022年,域控制产品将从单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态过渡;进一步降低硬件、软件、功能之间的耦合度和车内电子电气架构的复杂度,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生态。
9、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实现从边界防御向主动纵深防御体系跃升。
整车的信息安全技术关乎个人、社会、与国家安全,部署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是构建汽车安全免疫能力的必由之路。预计2022年,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从边界防御向主动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跃升;实现危险提前感知,动态实时响应,实现更高效安全的整车防护。
10、DHT混合动力系统装车规模将实现倍增。
DHT驱动技术可应用于HEV和PHEV,是乘用车实现节油降碳的重要技术路径。预计2022年,多车企DHT混动系统研发成果落地应用,更多混动车型上市销售,DHT混动系统有望达到150万套搭载应用。